【编者按】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决胜之年,也是擘画“十五五”蓝图的谋篇蓄势之年。五年来,武陵源区紧扣“率先建成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目标,以“六个武陵源”建设为抓手,在经济发展中破局求新,在基础设施升级中夯基固本,在民生福祉改善中践行初心,在风险防范化解中筑牢底线,在文旅融合创新中擦亮品牌,全域发展势能持续跃升。如今,站在冲刺“十四五”收官的关键节点,武陵源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聚力攻坚、乘势而上,奋力跑好“最后一公里”。即日起,武陵源区融媒体中心推出“砥砺奋斗 决胜收官 武陵源这样冲刺‘十四五’”系列报道,全面展现城乡蝶变、民生温度、文旅创新等实践成果,凝聚决战决胜合力,为圆满收官“十四五”、启航“十五五”新征程奏响奋进强音。今天推送系列报道第一期《以基建“针脚”绣山水“华锦”——武陵源区以基础设施“硬支撑”激活发展新动能》。
以基建“针脚”绣山水“华锦”——武陵源区以基础设施“硬支撑”激活发展新动能
武陵源区融媒体中心4月29日讯(记者 张婷)当晨曦穿透张家界武陵源的石英砂岩峰林,蜿蜒的公路如丝带穿梭在苍翠之间,崭新的景区设施迎接着八方来客,现代化的市政管网在地下悄然延伸……自2020年以来,武陵源区以“一年一台阶、五年大跨越”的奋进姿态,在交通动脉、景区品质、城乡融合三大“战场”同步发力,绘就了一幅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焕新画卷。
交通动脉“舒筋活络” 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交通是武陵源发展的“生命线”,更是打开全域旅游新格局的“金钥匙”。2020年,随着武陵山大道、杨家界大道等旅游干线贯通,武陵源率先打破“景区孤岛”困局。
2021年张吉怀高铁武陵源站投运,高铁游客量三年增长76.7%;2022年S521插分公路通车,破解西部景区“肠梗阻”;2023年百丈峡汽车驿站投用,构建“快进慢游”交通体系。至2024年,全区公路总里程达399.379公里,形成“五横六纵”路网框架,景区观光车换乘覆盖率达100%,旺季日均疏导游客量较2020年提升65%。
如今,S303中湖乡至天子山公路、G241武陵源段提质改造项目正有序推进,S241天子山至黄龙洞公路建设已正式启动前期筹备工作,这些“黄金走廊”的建成不仅将大幅缩短全区各板块间的物理距离,更将串联起景区、民宿与乡村,让“旅长游短”成为历史。
“交通+旅游”的创新模式更让山水“活”起来:3条城景专线实现30分钟直达景区,10条城乡旅游班线将串联33个特色村落,试运营的摆渡系统形成15分钟接驳圈,“交通线”正加速转变为“经济带”。
而蜿蜒在峰林间的插园公路则书写着乡村振兴的诗行——这条“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以彩色生态路面惊艳亮相,民宿集群依路而兴,非遗工坊沿站而建,传统农耕场景蜕变为沉浸式文旅体验,衍生出近百个旅游就业岗位。当交通动脉与山水文脉共振,武陵源走出了一条“修一条路、活一片景、富一方民”的融合发展之路。
景区设施“智慧焕新” 打造世界级旅游体验
走进武陵源景区,索溪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创建正如火如荼。五年来,景区设施实现“三级跳”:2020年改造游步道5.1公里、安防设施13.6公里,新改建旅游厕所86座;2021年“智慧武陵源”系统上线,30秒入园、5分钟救援成为现实;2022年元宇宙数字景区上线,《武陵源·标志门》数字藏品引爆网络;2023年建成“六个实时”安全监测系统,涉旅投诉同比下降51%;至2024年,核心景区“三防”体系全面建成,百龙天梯上站服务区完成无障碍改造,温德姆、希尔顿等国际品牌酒店入驻,“世界遗产地 国际会客厅”品牌愈发闪亮。
数据见证着景区的华丽转身:2024年核心景区进山人数达765.49万,旅游总收入256.66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97.2%;“五员一体”服务模式让游客满意度攀升至98.6%,16家酒店完成“一站式”服务试点,多语种导览覆盖主要景点。在黄石寨高空扁带赛现场,法国游客皮埃尔赞叹:“这里的设施比肩阿尔卑斯山,服务却更有温度!”
市政建设“绣花功夫” 绘就景城共生新图景
夜幕降临,索溪河两岸的生态廊道灯光璀璨,市民们在亲水步道上散步健身。作为城市更新的标志性工程,武陵源以“绣花功夫”推进市政提质。
2020年改造老旧小区32个,新建燃气管网74公里;2021年建成高云、喻家嘴等5个城市公园,人均绿地达10.5平方米;2022年完成索溪河(杨家坪段)治理,植入土家织锦文化墙;2023年拆除违建17.94万平方米,新增充电桩240个;至2024年,施家乐、桂冠等老旧小区焕新亮相,燃气、供水管网改造超40公里,垃圾分类智慧监管平台动态优化清运路线。
“现在推开窗是公园,走下楼是商圈,老城区成了‘网红打卡地’!”军地坪街道居民李建国指着改造后的吴家峪小区说。2024年城市“体检”数据显示,居民对市政设施的满意度从79%跃升至92%,印证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承诺。
城乡融合“破壁赋能” 书写共同富裕新篇章
在协合乡葛根种植基地,新修的产业路直通田间地头,冷链物流中心内,刚从地里采收的有机蔬菜正在打包装车。“冷链物流车每日直通景区酒店,葛根粉、葛根茶成了游客伴手礼‘新宠’!”基地负责人王作军指着标准化生产线介绍。
以路为梭,循脉而兴。武陵源以“一路一业、一村一品”为经纬,织就城乡融合新图景:中湖乡借力道路升级,连片打造星空露营基地与房车营地;协合乡龙尾巴片区依托插园公路贯通,吸引梓山漫居、栖漫等23家高端民宿集聚;锣鼓塔街道借5G网络全覆盖“东风”,培育出“峰林直播间”“非遗云市集”等乡村电商品牌;天子山街道依托便捷的交通基础,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康养农庄,森林药浴、云海茶席等体验项目让粤港澳客群流连忘返,农户端牢“生态饭碗”。
从“景区独秀”到“城乡共美”,武陵源正打破二元结构壁垒:投资1.5亿元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让2.6万农村居民享受同质同网服务;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覆盖全区,远程诊疗系统将三甲医院“搬”进农家小院。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万元,较2020年增长46%,共同富裕的“基石”越筑越牢。
战鼓催征急,青山证初心。从399.379公里路网编织的“流动风景”,到智慧景区构建的“数字神经”,从索溪河生态廊道重生的“城市记忆”,到33个村落绽放的“特色IP”……在“十四五”收官冲刺的决胜时刻,武陵源正以“闯”劲破题、“实”功答卷、“精”工雕琢,将“十四五”蓝图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民生温度。
来源:武陵源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张婷
编辑:毛娟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