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实施“七大攻坚”| 人大代表一线“支招” 板栗山逆袭“潜力股”
2025-08-20 15:12:21 字号:

武陵源区融媒体中心8月20日讯(通讯员 王姣)在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军地坪街道画卷路社区板栗山片区,曾因交通闭塞、设施落后长期困于发展的“慢车道”。近年来,武陵源区军地坪街道人大工委紧扣片区实际,以贯彻落实“三会三文”为抓手,组织辖区人大代表下沉一线,聚焦民生痛点、发展难点、生态底线精准发力,推动板栗山从“后进生”向“潜力股”加速蝶变。

破局“出行难”“饮水忧”:民生清单变幸福账单

“以前出门就是泥巴路,下雨一脚踩下去能没到脚踝,挑个泉水要爬半座山。”板栗山居民李大爷的感慨,道出了片区多年来的发展之困:出口道路仅3米宽,雨季泥泞难行;48栋民居分散在山林间,自来水管道老化,部分住户甚至依赖山塘蓄水,“有水喝”却难“喝好水”。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军地坪街道人大工委将“破解用水通路瓶颈”列为头号民生工程,以“三会”聚共识、以“三文”促落实。通过“民情恳谈会”收集居民诉求数十条,“实地调研会”5次徒步勘察道路沿线、走访农户摸底饮水现状,“专题协商会”联合武陵源区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水利局等部门,最终形成“道路改造+管网升级”双轨并行的解决方案。

板栗山居民饮水工程建设完成

针对出行难题,人大代表们推动武陵源区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局联合立项,投入320万元实施“窄路拓宽”工程:将原3米土路拓至6米硬化路,新建便民桥梁1座,配套安装路灯20盏。2025年3月工程竣工后,不仅惠及片区60户204名居民,辐射周边1200余名群众。“现在开车进山稳当得很,晚上出门还有路灯,再也不用担心摔跤了!”居民王大姐的笑脸,映照着出行难的彻底终结。

板栗山出口道路改造前后

同时,人大代表们联动武陵源区农业农村水利局召开“问题分析会”,精准定位管道老化、排污不畅等症结,形成《关于解决板栗山自来水管道铺设优化及污水排放问题的建议》。目前,供水管网改造主体工程已完工,预计2025年10月通水后,片区将接入城区稳定供水系统,居民们高兴地说:“从‘喝上水’到‘喝好水’的跨越,终于要实现了!”

护航企业发展:从“落地难”到“扎深根”

看中板栗山的自然资源,张家界武陵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决定入驻板栗山。然而,企业刚起步便遭遇“拦路虎”:土地流转涉及28户农户的猪笼房拆迁补偿,7栋民居租赁需协调9户村民意愿,118亩基本农田流转政策不明晰……“前期协调耗了很久,项目进度一度滞后。”企业负责人回忆道。

企业发展痛点,就是代表履职重点。街道人大工委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要任务,组织人大代表搭建“企业+村民”协商平台,召开3次“利益协调会”,人大代表们逐户走访农户,讲清发展红利、算清长远账,推动企业与9户村民签订7栋房屋租赁合同,按期支付租金36万元;协调完成28户猪笼房补偿270万元,确保村民“补偿到位、心气顺”。针对农田流转难题,人大代表们主动对接农业农村部门,解读“基本农田规范流转”政策,推动出台片区土地流转实施细则,既守住耕地红线,又保障企业用地需求。

张家界武陵园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从拆迁补偿到政策解读,代表们全程跟进,连合同细节都帮我们把关。”企业负责人坦言,正是代表的靠前服务,让企业吃下“定心丸”。目前,5000万元投资已落地,相关基础设施正在加快建设。“项目投产后,预计可带动周边就业数十人。”这片曾经的“发展洼地”,正因企业的入驻焕发新生机。

激活民宿经济:闲置资源变身“增收引擎”

板栗山的另一大优势,在于8000余亩原生山林与48栋民居的独特禀赋。如何将“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军地坪街道人大工委组织人大代表开展“民宿产业提质”专题调研,以“三会三文”为载体推动“闲置变宝”。

板栗山民居资源盘活前

人大代表们实地走访已投资的“雾里观阵山”“上云衍”两家民宿(总投资2500万元),召开“民宿发展研讨会”。针对部分民宿“过度硬化”“脱离乡土”的问题,提出“原生态+高端化”发展思路——保留山林原始风貌,融入吊脚楼、竹编等乡土元素,让游客体验“住在山里、融入自然”的野趣。这一建议被企业采纳后,“雾里观阵山”民宿主打“森林康养+农耕体验”,入住率较改造前大幅提升。

更让人大代表们关注的是该片区村级集体收回的4000余平方米猪圈资源。“这些闲置资产若能盘活,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创造收益。”人大代表们收集村民意见后,提出“民宿+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议,推动将猪圈改造为特色餐饮区、手工作坊,配套建设采摘园、露营基地。目前,已有20余户村民通过房屋租赁、土地流转等方式增收,户均年增收入超万元,逐步实现了“企业盈利、村民受益、集体壮大”的共赢。

“以前猪圈闲置还招蚊子,现在租出去一年能拿万把块,还能在民宿打工赚工资!”村民刘姐的账本里,写满了发展的获得感。

板栗山盘活民居资源发展特色民宿

守牢生态底线:从“被动治”到“主动防”

板栗山的绿水青山,就是发展的最大本钱。军地坪街道人大工委始终将生态保护作为“硬约束”,以“事前预警、事中监督、事后评估”的“三会”机制织密绿水青山防护网。

针对项目建设可能引发的尘土污染、游客垃圾增多等问题,人大代表们提前召开“污染防控预警会”,向企业发出“生态提醒”:要求施工区域全覆盖防尘网、车辆进出必冲洗、增设分类垃圾桶20个。同时,协调环保部门加密巡查频次,对违规行为“即查即改”。目前,片区施工扬尘投诉同比下降80%,农业废品回收率提升至90%。

“以前村里垃圾堆在路边,夏天臭得不敢开窗;现在每天有人清运,连路上都看不到一片纸屑。”居民张奶奶的感受,印证着生态治理的成效。人大代表们还通过“生态保护评议会”,肯定“每日保洁、及时转运”的管护机制,并推动制定《板栗山生态保护公约》,将护林防火、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让“守护绿水青山”成为居民共识。

从泥巴路到硬化道,从闲置房到“黄金屋”,板栗山的每一步蝶变,都镌刻着人大代表的履职足迹,他们以践行“三会三文”架起民意“连心桥”,以“问题导向”破解发展“中梗阻”,让“民生清单”变成“幸福账单”,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如今的板栗山,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发展,以更美丽的颜值迎接未来——而这,正是武陵源区人大代表“深耕一线、履职为民”最生动的注脚。

来源: 武陵源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王姣

编辑:吴文锦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