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武陵源区:建强银发矩阵 精准服务群众
2025-07-25 20:24:43 字号:

武陵源区融媒体中心7月25日讯(通讯员 向永棠 李娟)银发人才是基层治理与民生服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武陵源区始终高度重视银发人才资源的挖掘与运用,通过体系化搭建平台、精准化对接需求,让老干部、老专家等银发群体在服务群众、助力发展中焕发新活力。

完善组织体系,夯实服务根基。为强化党的引领作用,高效组织银发人才开展工作,武陵源区对全区580余名银发人才进行了全面摸排与整合,构建起“一站一队六团”的立体化工作架构。一是设立银发人才工作站。区银发人才工作总站为核心,下设10个分站,并鼓励各村(社区)及屋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设置分站,形成了覆盖广泛、层级清晰的组织网络,让每一位银发人才都能在组织中找到定位,确保工作开展有组织、有依托、有方向。二是“一队六团”标准建设分站。“一队”即新时代“五老”志愿服务队,“六团”分别为关爱孩子帮扶团、思想教育报告团、家庭教育辅导团、法治教育宣讲团、民族传承艺术团、科学保健服务团。让每个分站都具备了丰富且完善的综合服务功能,满足群众多方面的需求。同时,各分站在保障基础功能的前提下,结合成员构成与主要工作内容,突出不同主题打造特色。如索溪峪街道“霞映童心”工作站聚焦儿童关爱,军地坪街道“德馨传薪”注重美德传承,协合乡“文泽筑梦”致力于文化滋养,中湖乡“智育霞光”侧重智力帮扶,天子山街道“银星聚辉”强调人才汇聚,锣鼓塔街道“智涌银潮”突出智慧贡献,张管局“文旅共融银”专注文旅融合,区直机关“党建之声”围绕党建工作,区教育局“立德树人”紧扣教育根本,区委社会工作部“大美公益”聚焦公益事业,形成了“一站一特色”的良好发展局面。

创新工作平台,畅通服务路径。武陵源区城市面积较小,而农村地域广阔,如何建立有效的工作平台,打通银发人才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一直是工作中的难点问题。近年来,区关工委主动作为,牵头创新建设屋场关工委,巧妙地利用农村自建房屋场这一独特载体,成功化解了服务覆盖难题。一个屋场就能辐射周边数家甚至数十家群众,让银发人才的服务能够近距离触达农村群众。该创新举措在2022年荣获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创新奖”,得到了广泛认可。在此基础上,积极拓展打造了一系列特色平台,如初心屋、初心亭、讲习亭、议事亭、初心桥、初心路、二十四孝长廊等。这些平台不仅为银发人才开展工作提供了更多场景和便利,也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银发服务的温暖,进一步拉近了银发人才与群众的距离。

打造特色品牌,凝聚服务合力。“众人拾柴火焰高。”在不断完善银发工作站机制的过程中,武陵源区积极鼓励并大力支持各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结合自身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银发工作品牌,以品牌效应凝聚服务合力,提升服务效能。其中,区税务局退休干部职工党支部打造的“银税润源”特色党建品牌已取得初步成效,成为特色品牌中的典范。该品牌构建了“银龄先锋”特色服务体系,组织银发人才深入开展税法宣讲“五进”活动,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进机关,累计服务已达2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各类群体对税法知识的了解和掌握。“银龄志愿服务队”作为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投身政策宣传、文明劝导、乡村振兴、助学帮困等各类公益行动,队员人均年志愿时长超过50个小时,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志愿服务精神,为社会贡献着银发力量。此外,品牌还建立了“银青对话”传帮带体系,搭建起跨代际的学习交流平台,定期组织座谈活动,让退休党员干部将积累的智慧、丰富的经验和优良的精神传承给年轻一代,实现了银发智慧的延续和发展。

突显服务成效,彰显为民初心。群众受益是武陵源区银发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经过持续努力,银发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切实为群众带来了实惠,彰显了为民服务的初心。截至目前,银发人才通过全区310个屋场关工委,开展了主题宣讲700余场次,将各类政策、知识和正能量传递到群众身边;45个“五防”队伍积极参与防溺水等安全活动200余次,为群众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19名“五老”法治副校长开展法治宣讲220多场,增强了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同时,印发了“承家道、传家训、立家规、重家教、正家风”“五家”隔代教育小读本2500册,编辑发放各类资料2000余册,这些资料内容贴合群众需求,惠及群众达3万余人次,让群众在学习中收获成长和进步。

一系列的服务举措,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了银发人才工作带来的变化和温暖,也让银发人才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价值,形成了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

来源: 武陵源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向永棠 李娟

编辑:吴文锦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