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遗产评价标准
世界自然遗产:代表地球演化历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地域。
世界自然遗产评价标准:
(vii)具有超乎寻常的自然现象或非同寻常的自然美和美学价值;
(viii)反映地球演化历史主要阶段的杰出范例,包括生命的记录,重要的、正在进行的地貌演化,重要的地貌形态或自然地理特征;
(ix)反映陆地、淡水、海岸、海洋生态系统和动植物群落正在进行的重要的生态和生物演化过程的杰出范例;
(x)包含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最重要和显著的自然栖息地,包括从科学和保护的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1992年,武陵源以标准(vii)即独特的自然美学价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自然保护内容方面,武陵源包揽了地质及其生态环境的全部内容,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突出普遍价值(OUV)
武陵源景色奇丽壮观,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境内,连绵26000多公顷,景区内最独特的景观是3000余座尖细的砂岩柱和砂岩峰,大部分都有200余米高。在峰峦之间,沟壑、峡谷纵横,溪流、池塘和瀑布随处可见,在无边无际的云海中时隐时现,构成一幅景观奇丽的宏伟画卷。景区内还有茂密的阔叶林、40多个石洞和两座天然形成的巨大石桥,其中一座高达357米。除了迷人的自然景观,该地区还因庇护着大量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物种而引人注目。世界遗产委员会建议中方筹备一份物种保护现状报告以研究该遗产地也可能满足自然遗产评价标准(x)的而进行提名的可能性。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体现在:武陵源位于西部高原亚区与东部丘陵平原亚区的交界线边缘,东北接湖北西部直达神农架等地,西南连于黔东梵净山。各地动物相互渗透,物种丰富,特别是这里的地形复杂,坡陡沟深,加上气候温和,雨量丰富,森林茂盛,给动物生存和繁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同时,也为众多物种的生存、发育提供了条件。加之武陵源历史上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受人为干扰破坏少,从而保存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成为我国众多古老孓遗植物和珍稀动物的重要集中分布地区。多项数据表明,武陵源保持了一个结构合理而又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目前在遗产地已经发现的有包括9种稀有种和3种易危种在内的如武陵松、珙桐等3000多种植物和包括中国大鲵、、猕猴、豹、亚洲黑熊、云豹和中国水鹿等在内的50科116种(12科两栖类、17科爬行类、53种鸟类和34种哺乳动物类)脊椎动物。
独特的地质、地貌
突出价值的地质。武陵源在区域构造体系中,处于新华夏第三隆起带,大致经历了武陵—雪峰、印支、燕山、喜山及新构造运动。武陵—雪峰运动奠定了本区基地构造,印支运动塑造了本区的基本构造地貌格架,而喜山及新构造运动是形成武陵源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观最基本的内在因素之一。武陵源回音壁上泥盆系地层中砂纹和跳鱼潭边岩画上的波痕,是不可多得的地质遗迹,不仅可供参观,而且是研究古环境和海陆变迁的证据。
独特的地貌。武陵源的地貌主要有奇特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溶蚀构造地貌、剥蚀构造地貌、河谷侵蚀堆积地貌 4 个类型。世界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地科联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副主席、地洼研究组主席、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学研究中心主席、中南工业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名誉所长陈国达教授对武陵源地貌进行多年研究后,将武陵源的石英砂岩峰林,命名为“武陵源峰林”,并肯定地说:武陵源峰林,它集中了丹霞、科罗拉多、喀斯特、玄武岩、土林、风蚀石林等六大峰林之精华,其科学价值属六大峰林之首。
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构成砂岩峰林地貌的地层主要由远古生界中、上泥盆统云台观组和黄家墩组构成,地层显示滨海相碎屑岩类特点。岩石质纯、层厚,底状平缓,垂直节理发育,岩石出露于向斜轮廓,反映出砂岩峰林地貌景观形成的特殊地质构造环境和基本条件。而外力地质活动作用的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坍及其生物的生化作用和物理风化作用和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显示出高峻、顶平、壁陡、沟深等特点,塑造成武陵源地貌景观。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的特点是:质纯、石厚,石英含量为75%~95%,岩层厚520余米。具间层状层组结构,即厚层石英砂岩夹薄层、极薄层云母粉砂岩或页岩,这一层组结构有利于自然造型雕塑,增强形象感。岩层裸露于向斜轮廓产状平缓(5°~8°,局部最大达20°),增加了岩石的稳定性,为峰林拔地而起提供了先决条件。岩层垂直节理发育,显示等距性特点,间距一般15至20余米,为塑造千姿百态的峰林地貌形态和幽深峡谷提供了条件。
武陵源共有石峰3103座,峰体分布在海拔500~1100米,高度由几十米至400米不等,面积达264平方公里。峰林造型景体完美元缺,若人、若神、若仙、若禽、若兽、若物,变化万千,主要集中在天子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杨家界四大景区内,如御笔峰、西海石林、天下第一桥、神兵聚会、水绕四门、神堂湾、迷魂台、乌龙寨、金鞭岩、天然长城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构造溶蚀地貌:主要出露于二叠系、三叠系碳酸盐分布地区,面积达 30.6 平方公里,可划分为五亚类,堪称为"湘西型"岩溶景观的典型代表。主要形态有溶纹、溶痕、溶窝、溶斗、溶沟、溶槽、石芽、埋藏石芽、石林、穿洞、洼地、石膜、漏斗、落水洞、竖井、天窗、伏流、地下河、岩溶泉等,溶洞主要集中于索溪峪河谷北侧及天子山东南缘,总数达40个,堪称“湘西型”岩溶景观的典型代表,以黄龙洞最为典型。黄龙洞:位于索溪峪景区,金鞭溪下游的索溪北岸,是武陵源溶洞群的“代表作”。该洞由两层水洞两层旱洞组成,总长约11千米,面积20多万平方米,垂直高度160米。内有13个大厅,96条走廊,3处瀑布和一条暗河。洞内钟乳浮悬,石林、石柱、石笋、石幔遍布其中,奇观异景,五颜六色,形态万千。
剥蚀构造地貌:分布于志留系碎屑地区,见及三亚类(碎屑岩中山单面山地貌),分布于石英砂岩峰林景观外围的马颈界至白虎堂和朝天观至大尖一带;鲤鱼脊Ⅴ谷中山地貌,分布于中湖坪、石家峪、黄家坪等地;碎屑岩低山地貌,分布于中山外缘,山坡较缓,河谷呈开阔的Ⅴ型。
河谷侵蚀堆积地貌:可分为山前冲洪扇、阶地和高漫滩。前者分布于沙坪村,发育于插旗峪—施家峪峪口一带;索溪两岸发育两级阶地,二级为基座阶地,高出河面3—10米;军地坪—喻家嘴一线高漫滩发育,面积达4~5平方公里。
来源:红网武陵源分站
作者:admin
编辑:redcloud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