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武陵源站9月28日讯(通讯员 熊文渊)9月28日上午,笔者在武陵源区索溪峪土家族乡田富村看到,一群村民在四组的大堰蓄水池里劳动,有的在浆砌,有的在寻找露眼,有的在给新砌的堰围贴水泥砂浆,一派秋修水利的繁忙景象。在文庄、金杜、岩门、铁厂等村,当地村民们也在整修水渠。
索溪峪土家族乡最高海拔1200多米,其地理特征为“两岸夹三溪”,又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所属11个村(居),有6个村地处两岸高寒山地,蓄水困难,抗旱能力弱,即使是峡谷平缓地带,也是九曲八弯,水渠被山洪冲压现象严重。今年入秋以来,为了配合生态旅游农业的开发,提高抗旱能力,该乡党委、政府组织村民打好秋修水利仗,对全乡21口山塘和3200米水渠进行全面检查“诊断”,组织沙石、水泥,安排人工固堤堵漏。
目前,已整修废弃池塘2座,修复水渠800多米,新修水渠300多米,清淤1200米,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130亩。金杜村是武陵源区规模较大的蔬菜种植基地,没有水源,被当地群众叫做“干鱼脑壳”,为了彻底解决水源问题,党支部带领蔬菜种销协会会员计划从6公里以外的泉眼架设管道,总投资40多万元,目前已搞好了线路堪踏,图纸设计,筹资发动等前期准备工作。
责任编辑:邓道理
来源:
作者:熊文渊
编辑:redcloud